我,是一个90后的青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40年,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1990年,我出生在一个炼油厂,爸爸妈妈都是国企职工。那时候,能够成为国企职工,端“铁饭碗”,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从小喝的是厂里牛奶厂生产的鲜牛奶;上了子弟幼儿园,又上子弟小学,再上子弟中学;冬天天气冷,不管是家里还是学校都有暖气,还可以去职工澡堂洗温暖的热水澡;夏天天气热,有游泳池可以去游泳,还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每天的生活惬意无比。我不在乎对于外祖母的称呼是叫外婆还是叫姥姥,因为我怎么叫都有人应;我不在乎吃甜豆花还是咸豆花、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因为我个个都爱吃;我在乎的是长大以后能不能也端上这样的“铁饭碗”。
改革开放给我的巨大冲击首先是在1998年,厂里的上空似乎渐渐笼罩起一层恐怖的阴云。“下岗”这个词,出现在了小学生的闲谈中,大家都说爸爸妈妈可能马上就要“下岗”了。我回家问妈妈下岗是什么意思,妈妈说就是没有工作了,没有钱吃饭了,我听闻只感觉到天要塌了。1999年的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黄宏扮演的下岗职工,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简直吓坏了年幼的我。那段时间,我天天在想爸爸妈妈要是下岗了怎么办啊?我会不会没有地方住了?真的没有饭吃了吗?
过了一段时间,“下岗”的风波总算是过去了,最终我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下岗。我也渐渐长大,不再是那个年少无知的小孩子了,了解到改革不能不付出代价,忍受阵痛。正如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正是那年的“下岗潮”,挽救了无数国企于破产的边缘,推动了无数企业向前发展。
时间一晃来到2013年,这一年,我刚刚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家里人都希望我能找一个“铁饭碗”。这一年,我的父亲驾鹤西去了。放在改革开放之前,子女是可以继承父辈的职位,继续端起父亲的“铁饭碗”,当一名国企职工的。可在这一年,是不行了。我考上了厂里的一个职位,专业并不对口,我也并不喜欢。但家里人都说女孩子能有个工作就好,更何况这可是别人想考也没考上的,是和中石化签合同的“铁饭碗”呢。
没想到的是,到2016年,我又赶上了第二轮下岗潮。我所在的单位改制了,不再属于中石化,而是被外包了出去,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私企了。家里人又开始替我着急了,说你既然不喜欢这个单位,就自己去找出路吧。好吧,我算是长出了一口气,当年便考上了岳阳市湘北公证处的公务员。家里人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感觉这个“铁饭碗”一定能端得稳稳的。
紧接着,2017年全国公证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年底前,行政体制公证处都要改革到位。按照会议要求,我们湘北公证处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何其有幸,我能够参与到这次改革中来,真切地体会到改革的不易。在公证改革之年,我处配合市局公证改革稳步进行,引导公证人员认清使命,增强服务意识,并确保工作不断,人心不乱。改革期间,我处多次分别召开全体公务员和全体聘用制工作人员会议,向工作人员传递改革信息,力保人心稳定;同时派专人前往全省各大公证处考察交流改革工作,使我处在公证机构改制过程中始终确保机构存续、规范机构性质、妥善安置人员、保持服务连续。
尽管改制完成时间尚短,但几个月的运行表明,改制后公证业务开展具备了充足的动力,业务量有了一定程度提升。公证处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但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需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继续深化改革。要改革就是要打破“铁饭碗”,不能“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要让公证机构、公证员多办证、办好证,让公证改革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
改革开放这些年,随着这些“铁饭碗”一个个的被打破,国家也正一步步地走向繁荣富强。所有的荣耀属于这个磅礴前行的国家,属于奋发图强的国民,属于一切呼喊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埋头改革的精神和力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让我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浩荡潮流中去,从而一起期待下一个瑰丽而美妙的40年。(岳阳市湘北公证处 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