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蔓延,在岳阳市强制戒毒所这个鲜为人知的阻击疫情“隐秘战线”,同样有一支“最美逆行者”队伍,坚守方圆之地,为打赢这场全民“抗疫战”默默奉献着。
一天打了120多分钟的电话
作为戒毒所第二批封闭式管理民警队伍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领导,从2月3日8时30分进入戒治大院后,50岁的副所长熊灿辉的对讲机、电话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
“报告熊所,一大队戒毒人员无异常。”“院外有一批生活物资要送进大院,是否放行?”戒治大院内,事无巨细,都得向熊灿辉报告,电话、对讲机轮换着接听、处理各类信息。
院内管理的事,还有其他民警忙活着,似乎不需要太操心。作为分管财务的副所长,最让熊灿辉操心的是几百名民警、戒毒人员的生活、防疫物资的采购。口罩告急,肉类食物告急,消毒水快用完了……怎么办?联系驻地疾控机构申请口罩、药物,联系供货商采购猪肉、蔬菜。发动各种可以想到的亲朋好友跟着想办法。民警付朝阳从开养猪场的岳父那里订了4头不到出栏重量的生猪,暂时解决了几百人吃肉的问题;驻地疾控中心协调了几百只口罩,朋友答应提供1000多只口罩货源,“终于落实了2000只口罩!”4日16时30分,熊灿辉开心地告诉民警们。
“熊所,您的电话只怕是打爆了吧?”“90后”民警周名笑着问。熊灿辉晃了晃手机:“今天这120多分钟的电话没白打,大家的生活和防疫物资有了保障。”
“多转转心里才安”
“江医生,口罩和‘84’消毒液要按照计划发放,做好登记。”“食堂物资要精打细算,现在蔬菜、肉类都难得采购。”生活医疗科科长刘云飞,每天转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医疗戒护大队和民警、戒毒人员食堂,“现在,生活、医疗防疫物资采购不易,得细水长流。”这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院内警力有限,作为科长,刘云飞每天要和其他民警一起带着戒毒人员用喷雾器对戒治大院每个角落进行2次“84”消毒液喷雾消杀。“草皮、水沟是重点部位。”他跟在喷雾器后面叮嘱。
每天忙完日常工作,他还得到各大队转转,看看民警们还有什么需求和建议;一日三餐后,会围着大院围墙打几个转,看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就权当是散散步吧,多转转心里才安。”
54岁的刘云飞,在大队连续工作了10多年,先后担任副大队长、教导员和大队长,去年9月才离开一线岗位。重返一线的他,在这场抗疫战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觉。
揣着降压药来执勤
“中午下班的时候,可以开启紫外线杀毒;厕所要多喷几次消毒液。”4日9时35分,五大队戒毒人员习艺劳动车间,大队长苏剑跟副大队长胡加商量着怎么做好车间消杀工作。
在民警的指挥下,100多名戒毒人员正在各自的习艺岗位上专心地劳动着,车间中央的播音器里,正播放着动听的轻音乐。
苏剑在戒毒人员工位间来回穿梭、巡视着,不经意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白色的小塑料盒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十颗三角形的小药丸,他拿出一粒放进口里。“苏大,这是润喉片吗?”面对“93后”民警彭程锦的疑问,苏剑微笑着说:“这是降压药,血压95/150,老毛病了。”
“今天是苏剑大队长的生日。”中午就餐时,不知谁说了一句。“在这个关键时期,谁还过生日哦,好多人婚礼都取消、延期了。”1971年出生的苏剑,2月4日是他的49岁生日,如若不是遇上新冠肺炎防控,今天应该是跟亲朋好友在一起过一个热闹的生日。
“这点病痛忍忍就过去了”
“这几天,大队戒毒人员情况正常,没有发热发烧现象,纪律也很好。”5日8时许,康复教育大队民警李施敏向大队长胡松报告。
报告完情况,李施敏和民警李军佩戴好各自的“五件套”单警装备,进了戒毒人员学习、生活区。“开始卫生检查。”李施敏走进每一间戒毒人员寝室,查看地面卫生、被褥叠放、开窗通风等情况。“这条毛巾是谁的?怎么没有按规定晾开?”“趁着有太阳,大家把被子、衣服拿到晒衣场去晒一下,也可以消毒。”他不时提醒着戒毒人员。
“哎哟……”9时15分,回到执勤室的李施敏轻轻哼了一声。“老李,不要紧吧?”胡松知道,他这是肠梗阻发作了,“要不要去医务室看看?”“不要紧的,只是有点胀痛;大家都忙,等会还要带戒毒人员对寝室、洗漱间消毒。”李施敏喝了一口温开水,“好一点了。”
57岁的李施敏,在戒毒所已工作了36年。一年前的阑尾炎手术后,又出现了肠梗阻症状,原本大队让他在院外备勤的,可他说:“这点病痛忍忍就过去了,不能影响别的民警休整。”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高墙上空,阳光灿烂;早春暖阳下,戒毒民警们忙碌的身影,拱卫着高墙内的安康。